回望乡村时光,是山环水绕、岁月静好的印象。早春二月,牧童们赶着牛羊,找一片稍出新芽的草地,把牧群放养在此,自己则徜徉在春光里,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岁华流走,牧童们的欢声笑语依稀回荡在林间草地,久而久之,牧童们有了自己的节日——牧童节。
/ @ 小霞子 /
(资料图)
纳西族的牧童节是农历二月初八,这是一个祥瑞的节日。在更多人的印象中,农历二月初八是纳西族最盛大的民族节日——三多节,史料记载“年年春二月,户户祝三多。”同时也是傈僳族群众的刀杆节。
/ @ 看见丽江 /
牧童节,纳西语称“劲德吉德”,简称“劲德”,意即“打拼伙”。这种“打拼伙”又不同于一般的春日野餐,它除了选定在农闲时节外,还安排了丰富的内容。各村各寨的牧童相邀成群,领着自家的弟弟妹妹,带上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到山林泉边野餐,赛歌。
/ @ 段绍伟 /
别看牧童们年龄小,其实他们有丰富的放牧经验,几时放牧,哪里放牧,几时回家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方式,通过放牧,牧童们还积累了智慧。前日回村,与村中老人谈论起当年预测天气的一种草。老人介绍,不知这种草的学名叫什么,记得人们都称之为“莫土莫早日”,意即:“预测晴天和阴天的草”,也不知道用它来预测天气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一般情况下,如果今日天气阴晴不定,牧童们会在早上出发放牧时,沿途摘一根草用两指划开,如果是划成两角或者三角,代表下午天气为阴天,如果是划成均匀的四角,则代表晴天。(此预测方法,各地有不同说法,在此不再详述)。
/ @段绍伟/
旧时没有天气预报,牧童们就是“天气预测专家”,民间有谚语:“天象怎么样,问问放牛娃。”同时,他们还是放牧世界里的哲学家、文艺家。为了打发无聊,丰富放牧时光,牧童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既唠家常,也讲民间故事,后来出现了不少谚语: 四姊妹,同床睡,各盖被——核桃 做活一对对,睡觉一群群——筷子 有嘴没有舌,有翅不会飞——鱼
还有一些是鼓励牧童们战胜困难的句子:“下雨凭它下,又不是穿着纸衣裳;刮风任它刮,又不是纸裱的人儿。”
关于牧童的智慧,纳西族著名学者杨福泉在《略论纳西族饮食习俗的文化意蕴》一文中提到,在东巴古籍中,有专门讲述饮食的来历的一本经书(有的也译成粮食的来历),讲述了饮食对人们的重要性,人们怎么种粮食,怎么收粮,晒粮,到山上寻找酒曲,酿酒等的详细过程。其中还讲到牧童发现了两种开白花的草,其中一棵是带苦味的可以当酒曲的草,牧童把这棵草交给了祖母,祖母和开美女子用这棵草当酒曲,酿出了美酒。各地纳西族在农历二月八普遍过牧童节,民间有不少关于牧童的歌谣和故事,民间常有牧童发现某种奇花异草的传说, 这本讲述饮食来历的经书讲牧童发现酒曲花草,与民间的牧童文化密切相关。
/ @ 李志文/
如今时过境迁,林间草地再不见当年牧童的身影,因用火安全、保护环境等需要,山间泉边也不再有牧童生火做饭。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早已长大的牧童踏着春光,载歌载舞,欢度三多节,在欢快的舞步里,偶尔走回乡村时光,走回牧童世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