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记者樊巍陈子帅】用于研究太阳的天基天文台“太阳神-L1号”(Aditya-L1)已被运往发射场并准备发射——8月14日,也就是印度月球探测器“月船3号”发射升空的一个月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发布的这一信息再次引发关注。近年来,印度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国力以及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手段,加大在航天领域的投入,不断推出民用及军用航天项目。尽管不少印度高官声称该国已是“航天大国”,但业内专家认为,印度航天依旧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国内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等“硬伤”。从长期来看,这影响了印度航天的发展。
印度“月船-3”号探测器
(相关资料图)
曾用自行车运部件
20世纪60年代,美苏太空竞赛“如火如荼”,而印度的航天研究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印度一名已经退休的少将将此归功于该国前总理尼赫鲁的“远见”,不过大多数印度人认为,被誉为印度“航天之父”的科学家萨拉巴伊居功至伟。
1947年印度独立后,已在剑桥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的萨拉巴伊立即回到本国,之后他召集了印度各地的科学家和学者,并呼吁政府关注航天研究。在他的奔走下,印度1962年在原子能部下设立国家空间研究委员会,萨拉巴伊担任委员会主席。
不过,刚刚成立的印度航天机构并没有得到政府财政上的大量倾斜,相反,该机构所获得的物力和人力资源都极为有限。在位于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顿巴赤道火箭发射场,科研人员甚至需要把当地的教堂和牛棚改成办公设施和试验厂房。现如今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一张照片显示,在顿巴赤道火箭发射场开展印度首枚探空火箭的研发时,科研人员甚至只能用自行车运输火箭的部分零件。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印度还是于1963年11月21日,也就是印度国家空间研究委员会成立1年后,在顿巴赤道火箭发射场迎来了首次探空火箭发射。
在随后一段时间里,印度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国际环境在航天领域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不仅吸引苏联、美国等在印度开展航天发射活动,而且与这些国家开展航天技术方面的合作。1967年,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市的印度首个“实验卫星通信地面站”投入使用,这里也是印度以及外国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培训中心。
1969年,印度国家空间研究委员会从印度原子能部中分离出来,组建独立的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该组织是印度最主要的国家航天研究与发展机构,主要负责研制印度的各型运载火箭、火箭推进系统、卫星及星上设备,并负责组建火箭发射场和卫星跟踪测控网等。1972年,印度政府成立航天委员会并组建航天部,同年还将ISRO纳入管理范围。其中印度航天委员会负责制订促进航天科技发展与应用的政策,以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印度航天部则通过ISRO、国家遥感局、卫星计划办公室 、国家大气层雷达监测系统和物理研究所等相关机构负责政策的落实。自此,印度航天系统的管理架构大体形成。
取得里程碑式的成绩
那么,经过60多年的发展,印度现在的航天能力如何呢?有印度学者2022年在网上发文,历数该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里程碑式成绩。文章称,1963年首次探空火箭的发射标志着印度太空计划的启动;1975年,印度在苏联的火箭发射场发射了该国第一颗自制卫星;1980年,印度发射其自行研制的SLV-3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一颗“罗西尼”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而使印度成为世界上第六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2017年,印度成功发射了一枚搭载104颗卫星的运载火箭,创造了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世界纪录;2019年,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成功地用反卫星导弹摧毁一颗卫星,印度由此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获得反卫星能力的国家。
印度在飞行器领域也取得令人瞩目的进步,包括2008年成功发射“月船1号”,证实了月球上水的存在;2013年成功发射首个火星轨道探测器“曼加里安”号,这让印度成为全球第一个在首次尝试就进入火星轨道的国家以及全球第四个成功进行火星探测的国家。
此外,在遥感卫星领域,印度建立了高低轨搭配、谱段覆盖完整的对地观测卫星体系。公开报道显示,印度的遥感卫星可对印度本土以及周边所谓的“利益区”实施大范围长时间侦照,提供过境区域0.25—1米的空间分辨率以及多光谱影像和电子遥感数据。在导航卫星领域,印度区域导航系统“印度导航星座”可提供单点定位服务和精密服务,在印度周边1500千米范围的印度洋地区定位精度在20米,印度和毗邻国家的定位精度在10米左右。在通信卫星领域,印度的航天部、电信部、气象部、信息广播部等部门联合投资运营了印度国家卫星系统,先后发展了“印度卫星”和“地球静止卫星”两大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系列,在印度的电视广播、灾害预警和搜救等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
谈及印度航天的起步历程,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介绍称,印度发展航天技术和中国类似,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法,但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方面,国际环境对新德里更加有利。印度既引进了西方的技术,也引进了俄罗斯的技术。黄志澄表示,由于印度航天的发展是“先卫星,后火箭”,因此其早期卫星都是由苏联和欧洲航天局的火箭发射,直到2000年之后,印度通过技术积累和对一些发射事故的认真分析,才让本国的运载火箭技术日趋成熟,可靠性不断提高,从而推动了印度航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处于第二梯队,但短板明显
印度原子能署、空间署国务部长吉坦德拉·辛格此前表示,新德里已经是太空领域的全球关键参与者,被公认为“领先的太空大国”。不过有西方媒体表示,虽然印度在航天领域取得巨大进展,但并非最重量级的“选手”。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表示,印度的航天能力在全世界处于中上水平,在亚洲仅次于中国和日本,算得上亚洲航天大国。黄志澄称,印度航天已从技术攻关阶段走向全面应用阶段,“若将世界各国按航天实力来划分,美中俄为第一梯队,欧日印为第二梯队。从发展趋势来看,印度的实力已经和日本相当”。
庞之浩认为,国际合作是印度发展航天的优势,例如印度导航卫星的高精度原子钟是从欧洲进口的,“月船1号”上接近一半的科学探测仪器来自其他国家。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所谓“国际合作”也是阻碍印度航天能力发展的巨大障碍,因为在这方面新德里对西方国家的依赖较大,最近刚刚发射的“月船3号”就非常依赖美国的深空测控系统。
印度工业基础薄弱、供应链不完整,其航天技术水平也受到质疑。它2008年成功发射的“月船1号”在2009年8月失联。2019年,“月船2号”着陆器在发射两个月后尝试在月球表面软着陆时失联。
印度在通信卫星和遥感卫星方面实力较强,但在载人航天方面,新德里仍然是一片空白。印度“世界一体新闻台”网站此前援引该国空军资深战斗机飞行员、空军中将乔普拉的话称,在载人航天方面,印度至少落后中国15年。
庞之浩表示,运载火箭也是印度的一大短板,这次由于“月船3号”探测器比较笨重,所以使用印度最大的火箭来发射,而这也不能直接将其送到地月转移轨道,所以与俄罗斯的“月球-25号”相比,“月船3号”很可能是“发射得早,降落得晚”。此外,印度研制不出中国“嫦娥四号”的变推力发动机,只能用容易发生故障的组合发动机来替代,“月船2号”也因此失败。
当地时间2023年7月14日,印度孟买,手机上可以看到“月球3号”的现场直播。(视觉中国)
印度总理莫迪2014年上台后,不断增加航天领域的预算。不过跟美国等航天大国相比,印度的预算仍然相形见绌。美国CNBC网站等媒体称,2023—2024财年,印度拨给太空部的预算仅为16亿美元,而美国拨给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预算超过270亿美元。有学者提出,数年前印度火星探测器项目的启动资金不到8000万美元,还赶不上美国好莱坞一部电影的投入。
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引发担忧
为了发展航天工业,莫迪2020年宣布推动太空行业向私营企业开放。从那时起,印度成了至少140家太空技术初创企业的注册地。此外,在发展航天技术最初的几十年里,印度意识到自身的资源限制,发展航天事业主要侧重于社会和经济领域。不过,在过去10年中,印度的航天活动已非常注重军事应用。
印度军方也在进行体制改革,以在军事行动中更好、更有效地利用太空。2010年6月,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宣布在国防部下建立综合太空小组,由印度军方的3个部门和ISRO等机构联合运营,旨在更好地整合不同机构,并形成一种更有效的方式,将航天技术用于军事目的。该小组还对印度太空资产的潜在威胁进行审查和评估。此外,印度2018年成立国防航天局(DSA),被视为未来航空航天司令部的前身。DSA位于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负责制定印度的太空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印度在军事航天以及载人航天技术上发力并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以赶超中国为目标。印度的这种发展战略也引发了国内有识之士的担忧。印度学者甘杰恩·辛格此前在印度防务研究与分析研究所网站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就强调,印度应该克制自己,没必要纯粹为了炫耀或提升民族主义情绪而开展像载人登月这样的项目。讲述印度火箭发展历程的《接触星空》一书的作者拉杰表示,要发展载人航天表明ISRO希望追赶中国,这似乎正在成为印度的国家声誉问题,“我不知道(印度)航天员进入太空能给我们带回什么,但即使比我们富裕得多的欧洲人也没有自己的载人航天计划”。庞之浩表示,印度发展航天总是想与中国、日本比,所以它各个航天领域都想涉猎,但由于综合实力不足,导致印度航天“几乎样样都有,但样样不精”。
标签: